國家“十三五”重大工程和《珠三角規劃綱要》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;
連接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、溝通珠三角“深莞惠”與“珠中江”兩大功能組團的重要交通紐帶;
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;
獲得橋梁界“諾貝爾獎”美譽、國際橋梁大會授予的“喬治?理查德森獎”;
這,就是深中通道:大灣區超級工程。
6月底,深中通道即將正式通車。
穿云跨海,宛若游龍。
作為深中通道項目參建單位的江蘇中礦大正表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,調遣行業內的“最強力量”,組建了多個專業團隊,在各個技術領域,為大橋耐久防護保駕護航、增靚添彩。

今天,我們要講述的,就是橋梁除濕專家,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除濕施工S11標項目副經理劉慶洪的故事。 2004年開始從事橋梁防護工作;2017年,自“青島名人島除濕項目”開啟除濕系統業務生涯,西江橋、虎門大橋、南沙大橋等國內的重量級大橋建設,都留下了他的足跡;2023年,擔任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除濕施工S11標項目副經理,同年被評為優秀員工;2024年,擔任江蘇中礦大正表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除濕事業部總工程師。 多年來,劉慶洪在橋梁除濕領域深耕細作。他不僅在除濕系統項目建樹頗豐,更是從除濕系統的深化設計、管線敷設、設備安裝、系統調試、運行校驗、管養維保的全流程“一肩擔重任”,在項目管理中表現出色。在深中通道項目中,他擔任了核心角色,帶領技術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,成功完成了除濕系統的設計與實施。 他的履歷,滲透著他辛勤的汗水,是他人生中流暢的軌跡。 他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實戰經驗,有著卓越的領導力和創新精神,更有著對于細節近乎于嚴苛執著的態度,為公司贏得了廣泛贊譽。在深中通道項目中,劉慶洪通過除濕技術的精湛演繹,為橋梁的安全穩定保駕護航。

深中通道跨海大橋,作為深圳與中山之間的關鍵交通樞紐,其建設面臨了海洋環境下高鹽、高濕氣候對橋梁結構的嚴重腐蝕挑戰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,除濕系統的設計與實施顯得尤為重要。
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公司專家團隊的指導、奉獻和共同努力。中礦大正公司專家團隊,通過深入研究纜內空氣流動規律,為除濕系統的設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;制定了個性化的送氣方案,顯著提升了系統的穩定性和能效性。
不僅如此,公司團隊與劉慶洪項目團隊深入配合,更是通過提升系統穩定性有效性和能效性、建立除濕系統有效性的評價方法、提升了除濕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方面;采用“一用一備”“交替運行”的冗余技術提高系統可靠性研究;主纜通訊箱采用RS485和光纖以太網通信模式,主干光纖網采用冗余鏈路等先進可靠技術,箱梁干空氣出風采用兩區互補模式,濕度達標區域自動關閉出風口設備以增強濕度值高的區域,啟到節能作用,是行業內首次應用。這些創新技術成為了行業內指導標桿,為除濕系統提供扎實的參考經驗。
這些創新技術不僅解決了行業內的痛點問題,更為除濕系統的設計、施工和運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支持。在公司專家的支持下,劉慶洪及其團隊的卓越貢獻,為深中通道項目的安全與穩定運營提供了有力保障,充分展示了在復雜環境下進行工程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價值。
從中山大橋到深中大橋,從深入云端的主塔,再到力擔萬鈞的主纜;從數十公里的箱梁內,轉戰“定海神針”的錨碇里,寒來暑往、雨雪風霜。每天,他的足跡都要遍布每處作業點,全方位檢查施工情況。全橋電纜鋪設、除濕機組安裝、管道安裝、監控系統安裝、全橋整體調試、信息化、資料檔案,眼見一個又一個施工關鍵節點“山頭”被攻破,都有劉慶洪的身影。鋼箱梁、錨室、鞍室除濕機聯調聯試工作工作量巨大,劉慶洪身先士卒,帶領團隊成員全力奮戰,最終確保了系統均可控制啟停,并完美解決了漏氣點檢測、不識別點檢測等“疑難雜癥”。但,就在這時,身體發出了無聲的抗議。由于每天在主纜上上下下活動量過大,膝關節嚴重受損,嚴重時已經無法下床走路。但是,身體已不允許他再“揮霍”,所以他接受了理療和藥物治療。經過短暫的休息,他義無反顧的回到了工作崗位,回到了屬于他的戰場。“我來”,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;“不要緊”,是他大膽讓團隊成員嘗試時的態度;“我學到了什么”,是他給自己的真心發問。